在广东“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的奋进号角声中,教育帮扶已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7月19日至25日,暨南大学四海“童”行港澳台侨学生教育帮扶实践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赴学校“双百行动”对口结对地区广州市花都区,于花城街道开展为期7天的义教活动。此次实践团由四海书院辅导员刘佳伟带队,文学院胡伟教授指导,四海书院黄思桦、陈伟杭、钟俊逸、钟俊杰、张紫雯、罗宇彰等6名港澳学子共同参与。他们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安全防护、科普知识等主题,精心为当地儿童打造了内容丰富的暑期成长系列课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为当地基础教育注入新的青春活力。

多元课程:开启知识探索之门
实践团精心设计了系列特色课程,涵盖了文化、安全、创造力等多个领域,为孩子们打开知识新视界。在“让甲骨文活起来”文化课上,古老神秘的甲骨文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成员们巧妙引导孩子用扭扭棒捏出甲骨文,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触摸中华文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在心底悄然生根发芽。安全知识课堂设置火灾、地震等模拟场景,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学习消防逃生技能,掌握正确方法,提升应急能力。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安全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真正做到了入脑入心。在创意写作课上,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一个个奇妙的故事。他们用稚嫩的文字,流淌出童真童趣,将内心的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志愿者们在一旁耐心引导,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的创造力在文字的海洋中自由驰骋。



暖心陪伴:浇灌心灵成长之花
教育是心灵沟通与情感交流,四海学子借助一系列温暖而有趣的互动,以搭建心灵桥梁。首先制作水牌成为了破冰的“钥匙”,大家手持水牌,围坐在一起,分享快乐梦想,迅速打破陌生感、拉近彼此距离;随后,“心情披萨”课堂宛如魔力课堂,孩子们拿起画笔,用绚丽的色彩描绘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与此同时,四海学子们则专注地倾听,用真诚的眼神和温暖的回应给予孩子们理解与支持;“一封家书”活动则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孩子们将对亲人的感恩化作文字,流淌在笔尖,志愿者引导他们学会表达爱、珍惜亲情,让爱在心中生根发芽;在“我的梦想”课堂上,孩子们再次拿起画笔描绘着自己的未来蓝图,志愿者们为每个梦想点赞,用鼓励的话语为孩子们注入前进的动力,激励他们勇敢地追求梦想,点亮心中的梦想之星。这些暖心互动不仅拉近了彼此距离,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携手共进:筑牢教育帮扶之基
实践期间,花都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副主任、暨南大学驻花都区服务队队长李勇标与花城街团工委书记侯方圆来到义教活动现场调研指导,并看望慰问实践团师生。李勇标对实践团热情悉心的投入和付出给予高度肯定,并对师生实践期间的相关保障给予了协助,他勉励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与技能优势,学以致用,及时总结经验做法,进一步彰显暨南学子的青春担当。

七日相伴,为孩子们逐梦的旅途缀满星光。这次义教不仅是教育帮扶行动,更是港澳台侨学生与内地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契机,四海书院港澳台侨学子将永守教育初心,走进更多社区乡野,播撒知识,以星火之力点亮童心,用爱与智慧浇灌希望,吸引更多关注乡村教育,共助乡村孩子成长。